《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耿春玲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3-10-01

周勇的《大师的教书生活》一书记叙了钱穆、朱自清、鲁迅、顾颉刚、陈寅恪、沈从文等大师的为学、教书生活。通过阅读,我了解到诸位大师在漫长的成名之路上洒下无数的心血与汗水。大师不是天生的,由教师变大师是经过艰苦历练而成的。

通览《大师的教书生活》,除顾颉刚、陈寅恪在为师前可以称得上已具“大师”之名外,其余4人都该是辛苦历练而来的,而这样的过程,与任何领域的成功人士一样,似乎没有特别的途径,而其方法,亦不外是勤奋刻苦,专心敬业,以及改革创新。

钱穆在被京城学界名流发现、成为“名教授”前,已在中小学教过18年书。而这18年间,无论身处何处,钱老师从未停止过他的“读书治学”,因为在他看来,“学术不息,则民族不亡”。作者在“钱穆”一章的开头说:“昔日乡村小学教师默默追求学问的感人经历,同事、学友之间潜心向学与互相勉励的真挚情谊,以及过去小学堂那种浓郁的中国文化味道,都可以让人思考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他在中小学教师的岗位上,经过18年的默默自学和艰苦砥砺,终于成为一代国学大师。

他孜孜以求学问的动力来自于内心深处的信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钱穆在小学任教时,课余时间用功甚勤。朝夕读书三年,“每日清晨必读经子艰难之书;夜晚后,始读史籍;上下午则读闲杂书”,并“开始写日记,逐日所读书皆记上,不许一日辍”。

我们以前更加注意的是作为大文豪的鲁迅,没想到,作为教师的鲁迅,也是那么的认真,“为了上好课,鲁迅每天都要熬夜”,而且还会“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们可能以为鲁迅会上语文类的课程,但鲁老师在学校却始终教授着“化学”、“生理”类的功课,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时,鲁老师甚至“在积极准备写一本《西汉植物志》,以充实教学、愉悦自己”,而在绍兴府中学堂,作为教务长的鲁迅则是个“在管理上非常严厉的人”,“他每晚到自修室巡查”,竟赢得了学生们的“敬畏”。

在大师面前我们显得那样苍白、脆弱。我们虽不能与大师相提并论,但在追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大师们的身上学到这种求学、上进、爱岗、敬业的精神,它将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生涯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