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宏观大环境日趋向好的今天,在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热切呼唤教育家诞生的时代,我们却出不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诸如蔡元培、胡适、张伯苓、陶行知、梅贻琦那样的大教育家呢?为什么我们数以千万计的庞大教师队伍,却再也走不出像鲁迅、陈寅恪、朱自清、钱穆那样的大师呢?为什么一谈到教育,人们总又怀念那个内忧外患深重,社会动荡不安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大师们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大师的教书生活》。
《大师的教书生活》共向我们介绍了六位大师的教书生活,他们分别是鲁迅、陈寅恪、朱自清、钱穆、顾颉刚和沈从文。回顾六位大师当初走上教书之路,都实属别无选择的无奈之举,或因家庭变故,经济无着,无法继续求学深造;或是学成归来,却工作难求,最终不得不选择教书这个职业。但是一经选择,就义无反顾。尽管他们在教书这条路上,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金钱,没有名利,遇到的是缺少支持,不被人理解的心灵孤寂和精神痛苦,遭遇的是物质匮乏生活拮据,但都矢志不渝地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并且快乐地走下去,把教好书、做好学问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和追求。
在那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年代,或许是政府无力于教育,或许是政府无意过多地干预教育,大师们当年并没有这样或那样繁文缛节的师德考评细则,但他们恪守的却是教师职业最崇高的道德操守。没有全国统一的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统一的高考试题,但大师们都在用自身的读书做学问,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他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教师的学识,教师做学问的经验和方法,更多的是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大师们对学术对事业的孜孜追求,对物质对金钱对名利的淡定与从容,令今天许多所谓的大师汗颜。
走进《大师的教书生活》,感悟大师们的成功与成就,欣赏学生对大师的追随和敬仰,使我们领悟到,教书者的专业成长之路无非两条:治学与教学,教书匠的职业幸福在于除了培养得意门生之外,还在于能遇见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学友。买书治学,报答父母,爱抚子女以及不让爱人受苦,哪一样不需要良好的境况呢!将心灵视野引入教师专业发展或生活研究,不应只关注教师专业生活的科学或教学维度,还需要将教师专业生活与教师个人生活联系起来,使教师职场沉浮的内心体验与诉求也能像“教学效率”、“校本教研”那样成为教师专业发展论坛热烈探讨的话题,每一位教师的内心世界都因此可以得到学界及教育行政界的理解和体谅。